作为一直致力于提供强劲性能处理器的两家厂商,Intel和AMD在处理器频率上的争夺从未停止过。自从AMD先于Intel推出过1G主频的处理器之后,两家厂商对于主频记录的争夺也愈演愈烈。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,双方竟然都卯足了劲提高处理器的默认频率,甚至是邀请超频高手用极限超频来争霸主频记录。
Intel和AMD频率大战一触即发
近日,Intel即将推出一款默认主频达3.5G的E8700处理器,这将是自Intel推出Core架构处理器之后,默认主频最高的一款产品,仅比奔腾4时代默认3.8G的低300MHz。但E8700功耗控制下相当出色,设计TDP仅为65W。
酷睿2再添猛将E8700 AMD羿龙Ⅱ X4 940迈进3G大关
而AMD方面,新近发布的羿龙Ⅱ X4 940处理器主频也提升到3GHz,这也是AMD处理器在主频方面首次突破3GHz。由于这是一款原生四核心设计的产品,相较于65nm制成的第一代140W羿龙处理器,在功耗上有了一定的改善,设计TDP为125W。而据部分消息成,AMD第二季度还准备了型号为羿龙Ⅱ
X4 950的处理器,主频为3.1GHz,实现迈入3G大关的计划。
而频率大战也由AMD进入45nm制程开启了新的一页。在应用了极限散热的设备下,全球超频高手也展开了超频竞赛。在CES
2009之前,AMD四核心处理器的最高频率曾达到6.2GHz,而Intel方面最新的Core
i7虽未能突破6GHz,但是QX9650等四核处理器早已进入6GHz时代。
超频特别是极限超频对主板的供电要求非常高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改造主板走线才能完成对电压的改造,这也进一步对主板供电提升了要求。另外,即便是普通应用,当升级某些功耗较高的处理器时,部分主板供电设计达不到标准,极易造成处理器或是主板的烧毁。今天我们将针对一些主板认识的误区进行一些讲解。
一:并非相数越多 性能越强
多相供电之争,源于P35/P45时期部分厂商的设计需求,而并未用户所真正需求。不过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,极易给用户造成相数越多,性能越强甚至是超频越强。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。
过多的相数也会带来更大的效能损失,实际上多相数的供电设计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,如果不是电流过大而导致的热量过高,单相供电才是最高效的供电设计方案。在实际应用中,也有很多实际案例值得我们参考。
1.微星DrMOS供电模块
微星DrMOS是大量应用在服务器领域的技术,而移植到主板上之后,带给主板的显著作用就是低功耗,以及更高的效率。其中低温部分,大大的解决了供电部分第一个大问题——温度的控制。而能效高方面,更高的用电效率,减少能源浪费,进而达到省电的效果,另外也足以应对超频状态下CPU的所需电流。我们来看微星DrMOS的主板产品,供电相数为5相并不高,但是足以应对处理器所需。
微星DrMOS技术
2.映泰TP45的4相供电
在P45的综合对比中,映泰杀出了一支奇兵,这就是映泰Tpower I45主板。它几乎囊括了所以45nm酷睿2处理器的主频记录,并且长期无人打破。而我们观察该主板的供电部分,同样非常“朴实”,仅为4相设计。
映泰Tpower I45的供电设计
3.Intel原厂X58主板
Intel DX58SO主板的供电部分
Core i7处理器发布之后,X58主板已经成为一些高端玩家的超频利器。而Core
i7是全新架构的产品,目前已经发布的几款处理器TDP设计也较高,达到了120W。而这款Intel原厂设计的X58主板,仅采用了6相供电,但超频从不含糊,已经打破了多项世界记录。
你的主板支持高功耗处理器吗
提到高功耗处理器,从奔腾4时代开始,处理器TDP就开始疯狂飙升。笔者依然记得当时90nm制程赛扬D的功耗就高达80多W,对主板的供电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要求。而目前45nm制程的四核处理器Q8200S的TDP也仅为65W,这也体现了制程进步和架构进步的优势。
而反观AMD平台,65纳米K10架构的处理器功耗并没有在得以良好控制。其中四核产品羿龙X4
9550 TDP为95W,最新45nm制程羿龙Ⅱ 920的TDP为125W,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差距还是比较明显。高功耗的处理器自然对供电有着一定需求,而据我们了解,由于AMD平台主板设计规范开放也并不统一,供电设计水平也不仅相同。
主板标称支持140W处理器
在部分台系一线主板中,大多数都会标称“140W处理器”,并标注在主板包装的显著位置,作为产品的一大卖点。而反观部分二线和通路品牌,并没有对此进行标注,官方也没有一些解释,无疑对用户选购造成了困难。对于注重升级的用户来说,也只有进行了标注并具备升级空间的产品才值得消费者去关注。
全文总结:
供电部分是主板的重要设计要点,也是众多主板厂商会潜心设计的重要区域。特别是一些针对超频玩家推出的产品,以多相供电和特色技术为诉求点,但并不一定都具备科学,合理的设计,有的产品太过“花哨”,反而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。
同样在一些普通用户这里,可能从购机一开始就预留了平台的升级空间,但由于主板设计不过关,或是厂商BIOS更新不及时,不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功能,给消费者正常使用带来了麻烦。所以针对以上两点主板选购的误区,笔者还是建议用户购买产品时,谨慎出手,多方查证资料并对比数据,才能保证万无一失。
|